本片《吸血鬼船》將小說一小段情節,從德古拉離開東歐故鄉,包租一艘專船德米特女神號(Demeter)讓他身眠於裝滿故鄉泥土的託運木箱裡,到抵達英國時那段與世隔絕的海上日子,擴大改編成本片故事。這部份在眾多電影裡通常都會省掉,僅描畫女神號在雷暴風雨中顛簸,最後擱淺在目的地的英國北約克郡,惠特比(Whitby)海港,附近的礁岩裡,是為當地多年不遇的駭人慘劇。
那些電影何故省略呢?原著這部份,以船長航海誌的親筆來披露:多晚都有當值守夜的船員失蹤,他們發現有不尋常活物在捕殺他們。逐次一個不留。船長寫下最後一篇日誌,風雨交加中將自己綁緊在駕駛盤上誓言與女神號不離不棄撐到最後,終於也倒了。無人駕駛的孤舟彷彿被有鬼神操縱的颶風推向惠特比,順波觸礁於海港旁,如期抵達了目的地。這段小說情節,論氣氛是有的,但船員與神秘力量強弱懸殊,人明鬼暗肉隨砧板一遇即亡,連困獸鬥的「鬥」也談不上,可謂毫無轉折和懸念,沒有多少劇味。大概這個原因,多數電影都略掉此處。
如果這回《吸血鬼船》忠於原著,按著密室死局來拍,結局不出人意表,就不會好看。
本片男主角是一名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取了學位,既懂天文又懂醫學的黑人,這配合著近十多年來荷里活電影製作的黑白種族平權模式,戲首即刻畫那個年代歐美黑人所遭遇的歧視待遇。故事還多了一名女角、一名男孩,這麼新鮮令觀眾有所期待:船上所有人,至少那名男童,不會死清吧?否則政治不正確;並且,你會期待那多出的女子和男孩,正是劇情扭橋所在。
女角的加入,見出了德古拉的聰明才智,原來陷入昏迷的她也是被藏在另一木箱裡,作為德古拉航程中的血糧來源,這跟原著吸血鬼要捕食船員驚動眾人,新的鋪排是高明一點。
那男孩子又如何?告訴你,中段他就當了常餐,掛了!那麼創作他的角色豈非多餘?又當眾人不得不承認船上發生了多樁不尋常事之後,船長爺爺將他的謀生工具,一枝單筒望遠鏡,送給小孫兒來保管,劇情暗示爺爺生死將或不測,而男童未來會利用望遠鏡做出某些關鍵行為,影響劇情發展,然而,這竟然未有發生呢。這幕所謂爺孫情對劇情推展毫無裨益,完全多餘,作用只在增加片長。一般說,我們常想像那些有為的導演所要求的一鏡一語皆必有因有局,剪輯好的電影絕不浪費一格鏡頭,有些電影或許不然。
德古拉的面目,並不跟從原著所描述的人類形象,倒是參考了電影史上首套由茂瑙(Friedrich Wilhelm Murnau)所拍的吸血殭屍 “Nosferatu”(1922)的造形,秃頭尖耳。茂瑙的設計隨後有眾多影視劇仿效,例如改編自Stephen King小說 “Salem’s Lot”而拍的1979年美劇《午夜行屍》。回到本片,秃頭尖耳再雕琢下儼然一張蝙蝠嘴臉,一隻怪獸。如果喜歡科幻魔幻打怪獸的感覺,本片的德古拉造形便算有彩;如果喜歡原著的文藝性,一個面目邪惡眼神懾人的人樣如Christopher Lee所扮演的經典模樣則可能較適合。
(Christopher Lee as Dracula)
另方面,到底本片所有人物最後有否忠於原著死清光?告訴你,也沒有,男女主角都逃離了鬼船,但活下來的只有男角。女角由設定為血糧到歸天,都寫得不錯。
男角何以倖存呢?他一腦子科學知識,懂天文、醫學,戲中還向受感染者動手術輸血,到此有否眼熟?對,我發現,他的角色其實對應著原著裡德古拉的宿敵Van Helsing教授!是故他不會掛掉。
順此,Dracula與Van Helsing開局正反兩方既齊人,倘票房做出成績,本片可能續拍互鬥,從Dracula原著創編全新敘事添加新人物自主延續下去。
統言之,論劇情,沒有出人意表的突破,船員遇鬼即亡,相對平鋪,我是失望的;但原著這困死部份本來就較悶。論佈景、鏡頭運用、特效、音效、演技等,都合乎規模、標準,不失禮;額外的就沒有了。如果觀眾不熟識Dracula故事,又並非驚慄片恐怖片常客,對本片氣氛之常規幽閉、神秘,偶有緊張(捕小孩),還面向怪獸,會滿意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