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

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比變形金剛出色

先說閒話。Pacific Rim星期四正式上映,我選2D版,網上查看,就近戲院只有晚上十時一場,小銀幕,其餘大館和場數,全是3D;去到已滿座,無奈改買翌晚戲票,還只剩最前和最後一行幾個位子。

如果2D會被趕絕,以後看戲要戴兩副眼鏡就是煩。

入正題。我看戲,不喜歡預知電影的具體內容,怕先入為主影響觀感。今次Pacific Rim即場落空,掃興下,便到英文維基查看電影資料,理解了情節,之後到Metacritic看評分,其中有user rating,給零分!他頭幾句這樣寫:“The script was awful, the CGI was good, the story was stupid, and the physics of everything... just impossible.” (劇本爛透,圖象出色,故事愚蠢,而所有物理…就實在不可能。)

再讀到他所說,機械人不用自己的堅鋼拳頭,而代之手執堅硬有所不及的兩輛巴士(按:實是貨櫃箱)去拍打怪獸頭顱之差勁(The worst scene ever was when the ginormous robot picks up 2 buses and use them to splatter the head of a monster... Like just using it's ginormous metal hands wouldn't be enough. The buses must be built of stronger steel than the robot itself?),那刻,我忍不住笑了,又心情一沉,恐怕今次觀影經驗會是貼錢買難受。

結果呢,電影看了,某些不合理的情節,原來電影都算解釋過。例如,在太平洋海底某處出現裂縫,是個蠕蟲洞的出入口,另一時空的外星人就在此送出怪獸襲擊地球,外星怪獸非由地球自然環境下演化而成的原生物,所以牠們的巨大體形不受地球的生物理則所約束,而能自由行動。(如果按科學對地球演化上已發現的自然規律而言,恐怕機槍大砲就足以置怪獸於死地了,甚至說,牠們從海底裂縫走出來時,已經被水壓壓扁了。)

地球防衛軍曾經進攻和嘗試銷毀那條海底裂縫,但失敗了,能做的,只餘消極的逐次抵抗。飛機大砲對怪獸不奏效,核彈則是七傷拳,先傷人後傷己(範圍大+輻射),所以便發展了機械人肉搏,是種較「乾淨」的手段。



機械人Gipsy Danger的等離子砲似乎耗用能量極大。前部好像有幕戲,等離子砲用了兩次,機械人就燒fuse了。用時似乎也要近距離,否則效果不彰。(我猜)

又,Gipsy Danger加裝了一把短劍武器,為何不在開戰時即用?這因為,男角並不知曉它的存在;但女角知道,因為是她監修Gipsy Danger的,還有她只是副駕駛,打鬥技術由正駕駛的男角主導。男角匆匆被召回,選副手,臨時出戰,所以對Gipsy Danger的硬件提升並未有充分了解。(我猜)

總之,如果觀眾事前先知道情節、詰難,看電影時便能意會對白中的相關簡釋,再同情地想像,不滿一定會減少。

另方面,場景和CGI做得極出色,機械人和怪獸的龐大身軀,跟相應的動作速度,很合比例,有現實感,不像變形金剛(Transformer)那樣子行動迅捷而不真實。然而,尾場的海底大戰,機械人Striker Eureka爆炸,衝擊波將一些魚「拋擲」到海床上,就很搞笑;魚,本來就「蕩」在水裏,如何會像物體在陸地般被衝擊波震飛然後跌回地上來呢?

人物方面,女角未能在電影《巴別塔》般留給我較深印象。在本片,她常是睜大眼睛而目光虛淡,表現不出受過傷害的恐懼,和對怪獸仇恨的怒火。將她換角,片子文戲部份或較有吸引力。

故事發生在太平洋,即亞洲,男女角分別是美國人和日本人,互相聯手;女角童年創傷有似日本二戰之敗,日本後為美國解放、領養;戰場在中西合壁的香港,彷彿對應著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後矢言要「重回亞洲圍堵中國」的國際戰略,香港成了兩方爭戰的橋頭堡。但是,外星人/怪獸象徵什麼呢?沒有線索說是中國,又戲中香港人完全沒有角色,也很難順此牽籐上幹地扯到中國去,說到底,在亞洲搞事的,怪獸何不指北韓?所以,政治聯想看來不易站得住腳。



談電影,我意在捉著一兩點來發揮,但對Pacific Rim,我無從發現什麼可堪探討的科幻或人情道理。

建議將會看而又要求高的朋友,最好先讀英文維基和老外的評論網站,知道電影的細節,會較容易接受它的故事邏輯,也會看得有趣。它將變形金剛或哥斯拉都比下去了。

還有,伴隨電影有本漫畫前傳,"Pacific Rim: Tales From Year Zero",交待了很多時序背景,有興趣者不妨翻翻,必有幫助。看童玩電影都要先做功課,真有點嘲諷;不看,跟不上情節,電影一切都會覺得不合常理,正如不讀《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背景資料,就完全不明白這套赫赫有名的動漫說啥。

找以為一次過的(電影)娛樂,還會不自覺跟著一群商業精英跑,而他們精心炮製泡沫--- 衍生的小說世界、網站資料,和開發的相關產品服務,都志在多掏大家的錢。精英領跑,我們貼錢跟著跑。說遠了。



舊留言:

地理堂 2013年8月2日上午7:39
我自己就幾喜歡這套戲,除了以香港作為大舞台之外,導演也是我喜歡的。

看維基的話,可能會留意到,導演很多時追求的是美態而不是合理性,所以美國人都不太接受這種處理手法。不過既然前題是地球出現了龐大生物襲擊人類的話,那麼物理學上的合理性就算數吧,乾脆享受兩小時的官能刺激和角色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了。

我與大人有點不同,可能女主角不是我杯茶的關係,所以我比較留意和欣賞那個黑人的演技。很出色的配角!

另外,關於那場海底核爆;應該是爆發的一刻那處出現了一個「真空」圓球,當圓球開始收縮後,魚也大至上可以掉落沒有水的海床上。

版主回覆
2013年8月2日下午8:22
堂大人末段魚撒海床的解釋,有見地。我當時沒能看出,那是核爆造成急速氣場,海水被瞬間推走,於是水中魚物懸在空中,隨後拋掉到地上,這怪不得場面似沙塵滾滾的。這麼細緻的物理學,我未及想像。相反,衝擊波之狂噬,理應將附近血肉魚軀當場「粉化」,並與未及「氣化」的邊沿海水混和,同被推走,現在竟讓魚物懸空再掉到地上蹦蹦跳,當海水塌回,魚物似乎又可回復正常生活似的,這真不易理解。Anyway,大人的解釋應是切中導演的意思。謝過。

又,女角,跟男角及黑人演員相比,她「靈魂之窗」的硬演,與別不同,我不能不「發現」她。話時話,天才童星蘆田愛菜的哭喊演技自是一絕,但戰鬥後她仰望救星黑人演員的一幕,也似陶醉得一片眼光光,說到底一轉眼便將父母剛逝的事忘得一乾二淨而對偶像出神,頗令人不以為然。未知兩角的眼神演技是否導演要求。

提到導演,他充滿意象的《魔間迷宮》(Pan's Labyrinth),我很感動、欣賞。可惜Blade II和Hellboy I&II,不是我杯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