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71暴亂夜(’71):逼真緊湊,佳作

電影情節貌似複雜,人物眾多,但如果先了解了歷史背景,即見情節爽直,也會明白當中人物何故互殺。故事背景取自七十年代英國北愛爾蘭的宗教和政治衝突的歷史。當年電視新聞就有不少報導。

愛爾蘭(島)旁處英格蘭,被英格蘭侵略而受統治。十六世紀英王亨利八世為擺脫羅馬天主教(所謂舊教)的控制,建立了基督教聖公會(所謂新教),新舊教遂水火不容。

愛爾蘭信奉舊教,消解之道,英皇將大量新教徒移居到愛爾蘭,沖淡舊教徒的信仰;團結即力量,新教徒都聚居於北部(稱烏爾斯特)。新移民較富有,慢慢地,掌管了愛爾蘭的經濟命脈,以至政治,且出現新教徒逼害舊教徒之勢。在幾百年的殘酷統治中,愛爾蘭人民組織了新芬黨,創立了愛爾蘭共和軍(IRA),以游擊戰和恐怖行動讓英國不得安寧,兩方長期對戰,愛爾蘭在1922年建立了愛爾蘭自由邦,結束了英國的統治,但北愛新教徒自組義勇軍,反抗新政權。1949年愛爾蘭定正為共和國,但北愛仍留屬英國,至今。

北愛的暴力衝突,愈顯頻繁,上世紀七十年代始更趨高峰。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成為戾氣戰場。敵對的兩方,一邊是民族主義者(主要是天主教徒),受愛爾蘭共和軍(IRA)所領導,另一邊是聯合主義者(主要是新教徒),由隸屬英軍的便衣特工組MRF所左右,還有第三方貌似中立的正規英軍,他們協助英國警隊維護市區秩序。敵對兩邊的民宅交界區晚上如宵禁,兩方人馬各據街頭,隨時一觸即發殺人放火。

電影就以上背景拍攝。


大兵Gary Hook與排長Armitage中尉,皆是軍隊新丁。在第一次協助英國警隊搜查舊教民居軍火的任務中,由於Armitage過度「開明」,一廂情願,以為棄用防暴裝備以誠相待,即可和平地執行任務,結果情況惡化,在缺乏頭盔盾牌保護下,有兵丁受傷,自動步槍被偷,Hook離隊追捕,最後被遺留在當地,更被IRA成員自把自為的James Quinn、Haggerty,和追隨者Sean追殺。


Hook遇上新教徒小孩,給帶到地下組織的酒吧,瞥見己方MRF成員Lewis中士(受命於Browning上尉),教導民兵製造土彈,未幾,民兵處理失誤導致失爆,新舊教兩方指摘對方的恐怖所為。Hook其後為舊教徒父女所救,父親通知舊教民兵領袖、IRA軍官但行事溫和的Boyle,好讓他將Hook送回敵對陣營療傷。IRA與MRF接觸,Boyle通知Browning接回傷兵,條件是,要借Browning處決己方行動過激的鬥士Quinn。


Quinn搜尋至父女處,Hook被捕獲,正待處決,MRF成員Browning和Lewis,與英軍Armitage等人趕至,一輪槍戰,Hook獲救之際,Lewis倒過來要殺Hook滅口,避免他將MRF的惡行曝光。(此處細節不敘。)

Quinn逃離時遇Browning,Browning直言Boyle要殺他,並反叫Quinn去殺Boyle,繼承Quinn的領袖位置。

這裡看穿人性的險惡,和英國在北愛的政策的歹毒:英國,一方面藉著英軍和警隊,以維和之名,遏制北愛反抗軍私藏軍火,另一方面,以秘密特工MRF私下指導新教民兵自製土彈,擊殺IRA高層,或者將他們的溫和領袖除掉,代之以激進鬥士,令北愛的情況激化,英國從中獲取政治利益------可能是在毋須妥協退讓下,軍隊可名正言順地鎮壓,藉此全面收服北愛。

電影成本低,但拍攝逼真。情節順序平鋪,卻每小段飆生衝突、懸疑。槍火場面不多,可劇情張力強,結構緊湊,氣氛沉重。以上為保戲味,不便舉例。

電影不乏啟人感觸之處:政治表面一套,底裡一套,爾虞我詐,而參與激進政治者,精人出口,笨人出手,易成別人棋子,悲劇人物如Sean,不甘平庸,有民族懷抱,但所屬組織的激進手段根本違反他的善良本性,結果進退兩難身先死,他的猶豫、凡人常性,絕非「平庸之惡」所可責難,個人的先天氣質和性情,限制了個人所受託付的角色,所以要了解自己才能避免被「洗腦」,避免錯置角色,或者說,做人只能率性而為,不能勉強方行事。

本電影在今日香港的兩邊激進的政治氣氛下上映,觀眾不難產生共鳴。

3 則留言:

  1. 北愛、新芬黨、愛爾蘭共和軍,襲擊⋯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熱門話題,是電視新聞的主題之一。

    回覆刪除
    回覆
    1. 係呀,我都記得,一開電視新聞,就係北愛的「戰亂」報導。我當年完全唔明政治為何物,覺得成年人都係癲癲地的。

      刪除
    2. 宗教舆政治
      政教合一
      政教分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