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星期六

《蝙蝠俠》(The Batman)(2022)文藝寫實嗎?

散論幾點。

(一)主線
看時感覺劇情有點曲折,看完,主線其實簡單。

一名高智的神秘連環殺手對所生活的葛咸城恨之入骨;此城罪惡昭彰,政商名流逐利偽善跟黑道、黑警勾結,百姓人命如草芥,民生凋敝,公義不彰;神秘人少時受害,矢志復仇,視兩伙人為罪惡體制的最大源頭,其一是近乎隱匿的黑道領主,神秘人每次犯案必留下線索(姑稱謎語),誘使初露頭角的地下義士蝙蝠俠揪出領主於公眾場所,他即趁機施刑;另一伙仇敵是誰,在此不表。

簡言之,一名私刑者利用另一名私刑者引出前者的仇人曝光人前,藉機將其了結。知道這條主線,不受偵案情節迷亂,會更能玩味編與導如何鋪排全體佈局、充實細節。

(二)政治正確
電影裡非洲裔演員都佔上重要角色,正面;壞蛋全是白人。

一貫荷里活把戲:撻伐資本主義逐利剝削之不義。

戲的尾段蝙蝠俠內心獨白(大意):「復仇不會改變過去...人們需要希望。...念念不忘傷疤之恨能摧毀我們,但若熬得過去,傷印會使我們強韌、制勝。」(Vengeance won't change the past... People need hope. The city's angry ... Our scars can destroy us, even after the physical wounds have healed. But if we survive them, they can transform us. They can give us the power to endure and the strength to fight.)換句話,別給仇恨驅動,要以希望領路,這錯不了的道德箴言,也是舊戲《星球大戰》(Star Wars)正傳三部曲(1977-1983)的主角Luke Skywalker修煉絕地武士之道所獲授的同一心法。

隨舉以上三例,本片貼合美國影視界向來偏愛的「左膠」倡議,表面絕不偏失,平等對待,顧全大局,寬恕,放下,盼望,道理上可謂嘴甜舌滑,非常「政治正確」。

(三)超級英雄不超級
本片寫實的氣息濃重。主角就算沒有蝙蝠俠的身份標籤,仍然不影響劇情推展,這位西方動漫傳統稱之為超級英雄(superhero)的人物,除了戴上面具,他的隨身工具、改裝過的坐駕都不見得「超級」,功夫略比僂儸勝,穿著避彈衣,耍的是街頭拳腳,任何獨行幹探都能充當,門檻不高。

(兩場槍擊劇照。匪徒用手槍、機槍,近至一臂之遙,例不瞄頭,解開了蝙蝠俠不敗之謎?)

不少動漫迷對此人物設定「平凡化」讚譽有加,稱其開拓了超級英雄的寫實敘事新格局。或許不少Marvel、DC的科幻電影我漏看了,所以印象所能及的,本片是繼2019年《JOKER小丑》後從心靈創傷角度及寫實風格來描畫動漫人物的第二套,《小丑》票房大賣,男角還贏取了奧斯卡金像獎,故或不妨視《蝙蝠俠》為牟利跟風之作,同時加強陶塑動漫人物的性情,為他們個性幽暗的一面給與新面目,為未來新主流電影美學加固,最終將電影巿場再翻幾倍。無論如何,本片同樣成功、可觀,甚至可說,其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情調如色彩如黑白對比等影像特色、配樂風格,較諸《小丑》更強烈,更讓人印象深刻。

既然本片言情文藝,看點在乎,電影如何賦予蝙蝠俠貼地的凡夫人性和感情血肉,使虛構人物變得真實,而不再讓觀眾在電影院裡單純追求娛樂、逃避現實。

(四)先天抑或後天
在我的認知裡,舊傳統經典文藝作品的人物個性行為之所以然,多訴諸後天的解釋,譬如他們兒時遭遇過什麼,所以今天變成什麼,如同白紙後來畫上什麼就有什麼;然後,觀點似有逆轉,人物言行之所以然,漸漸訴諸先天,他們本性如此,一旦環境配合,他們就不得不表現某些行徑,簡言之,他們的個體天性並非白紙一張。正是,天性迫使他們有某些嗜好或癖好,從影響別人和社會而言,各自造成善惡。

我嘗試回想,過去半世紀裡主流觀點的超級英雄,他們行為的背後因由,以天性論容易解釋得通。大俠現身濟世時,給設定以超然獨立第三者的客觀視角俯瞰蒼生,救厄扶危一如個人嗜好,如消費,享受著,在乎主角感覺過癮不過癮,而不需要對他們救世背後有什麼人性或苦樂歷練的源頭解釋。超級英雄的存在在娛樂觀眾。

不是嗎?六十年代Adam West主演的蝙蝠俠視劇,無論忠奸人物,扮相如玩化裝舞會,古靈精怪又趣緻,歹角作奸犯科同樣似是出於癖好,好玩就成。蝙蝠俠出場已經處在超然位置俯視眾生,隨興施援救危。

(電視劇成功,拍成電影《蝙蝠俠》(1966)。一樣詼諧、光明、孩子榜樣。)

諸如超人、神奇女俠之類亦如是,好玩,簡單,不複雜。又福山雅治主演的日劇《神探伽俐略》(2007-2013)是不是?每集主角出場所展現的性格和超然心態睥睨眾生,足見他偶然幫警方查案亦只係出於探究物理的嗜好,而不大來自道德感召或可憐受害人。

Marvel近年由Tom Holland主演的蜘蛛俠三集,嘗試申述一個聰明少年如何成長,從幼稚變得成熟以配稱英雄,然而觀眾如我難捱的是,看過第一集的成長考驗,以為他將晉升為覺者,第二集原來他原地踏步,第三集依然,主角老是阿茂整餅搞出一個大頭佛,我不得不問,要否拖拉三集來論成長?編劇不厭的嗎?我嘗試探究,暫且相信,最好的解畫就是,Tom Holland的蜘蛛俠之所以既渴望又享受當上鋤強扶弱的英雄,不見得出於真選擇,或者什麼良知躍動,而係出於癖好,每集他例會重蹈覆轍,無視教訓,彷彿好玩過癮就成,這是天生的氣質性情所至,上天配予,至高無上,難以再究釋。我認為Holland蜘蛛俠是同類系列以來被編導刻劃得最糟糕幼稚的人物。

「強者」形態若以橫軸表示,兩端分別是超級英雄與超級壞蛋。兩者給預定擁有天生品賦,不必解釋,稱為天才或者瘋子;他們的心智、行為偏離中間,越出常規,自覺或不自覺地改變著社會的既定或舊的秩序,將社會推向不可知的新未來。

涉及先天本性以至癖好,多年來從起到盛,論罪惡的邪典電影,對人渣的「根本惡」便有豐富描摹,歹角虐殺作惡儼然癖好使然,痴迷,甩不掉,毋用理由,也就使大家無從預防,正是電影信息可怖之處。會威脅生命但完全無從理解的神秘人物事是最詭異恐怖的。

人稱鬼才的添布頓所導演的兩套黑暗風格《蝙蝠俠》(1989、1992),「黑暗」如人性深沉隱藏的個體或集體潛意識、社政敗壞黑白混淆近乎末世、哀傷氛圍等,並未表現得充分,仍然留有人物造形動作不離搞怪可愛而老少咸宜的漫畫趣味,不足視為成功的始作。所以,從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蝙蝠俠三部曲(2005-2012)算起,到《小丑》,到本片,每套刻劃現世頹唐、正反人物的心性動機,都漸進寫實,一部比一部交待得具體,讓觀眾更能代入,有痛感,有共鳴。

是故,本來凡夫俗子作惡,依套路不外乎求權名利色,而過往半世紀影視中兩端的超級英雄與超級壞蛋,出手卻是出於天賦、癖好,毋須深究;可是從以上重現的黑暗風格和例證來看,大勢正在回歸舊典,解釋人物事情總總源頭的後天論會重新流行。

(五)覺醒層次
我注意到,本片的英雄成覺之路似乎未依過往主流,如我在《爆機自由仁》提及的範式,需經一名隱世高人、事件提示之類的催化劑所促成,譬如Nolan的三部曲,蝙蝠俠的歹角師父「忍者大師」便是那名中介人、促成者,但對本片的新蝙蝠俠,劇情未有交待由凡成俠的頓悟、武功等是如何可能。

另外,或許蝙蝠俠在片初為報父母之仇而自稱「復仇者」(I'm vengeance.),到片尾成為「希望」的播種者,當中轉折,催化劑可能在於,發現父母背景並非不沾瑕疵般雪白,他復仇的動機於焉消解,又他發現謎語人的追隨群眾也自稱「復仇者」兼整容成頭目謎語人的同一樣貌,喻意仇恨令人失去面目,執著,單一,喪失對多方的感受,這正指向蝙蝠俠也會走上同一命運,當下他即有第二序的自省,今是昨非,將俠的層次提上一層,升轉為「希望」的播種者了。

我期待續集有更多細節補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